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它在面臨國際國內雙重壓力的同時,也迎接著新的發展機遇。而如何以文旅產業為主要抓手,以產旅融合為新方向來撬動萬億產業的躍升?這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繞不過的主題。
一、難以逾越的大山——產旅融合關。
產旅融合是一個美好的發展愿景或路徑。但是,要真正走通這個路徑顯然并不容易。在觀念的落地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諸多問題。
1.同質化風險高
前文就曾講到,普通文旅產品會面臨同質化困境。但在產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地方依舊無法避免同質化風險。因為相似的地理環境,相似的文化,同一片區內的文旅產業很容易面臨同質化和流程化的困境。
比如,在黔東南地區,大部分村寨提供相同的手工藝體驗,甚至使用同樣的文旅產品供應商,最終導致每個村寨的游玩體驗高度趨同。游客在游玩一個村寨之后,就對其他村寨失去了興趣。同時,當地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對“爆款”的“盲目抄襲”也促使了這一“病灶”的惡化。
再比如,張家界玻璃棧道爆紅后,各地文旅部門為快速拉動旅游經濟,曾爭先抄襲玻璃棧道的創意,強行在本地推行類似的項目建設。然而,這種強行上馬的項目不僅因設計趨同而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還因安全監管不足導致頻頻引發事故風險,最終被緊急叫停。由此可見,區域產品的同質化,正深刻地傷害著該地文旅深化發展的脈絡。
△圖為黔東南地區村寨
2.資源難打通
“資源難打通”這句話翻譯過來,應該是“難以形成區域性的協同機制和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如上文所述,哪怕是產旅融合的產品,也很容易產生同質化的趨勢。而避免這樣的趨勢,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打造區域性的協同機制和搭建共享平臺。這樣的發展模式不僅便于整合區域資源,還能降低運營成本,優勢明顯。看起來,這似乎是一件一本萬利的好事。可是,真正落到實踐中,要走通這樣的發展路徑卻往往困難重重。
(1)行政管理的結構性矛盾
"劃地而治"是最明顯的行政管理結構性矛盾之一。一片完整的旅游帶被行政區劃分割后,各地政府往往在支持構建協同資源平臺的同時,也對彼此防備有加。比如,一片較大的水域被劃入四個行政區域管理。如果該水域游船項目盈利空間大,那么A、B、C、D市都會在自己的所轄水域建設游船相關的基礎設施。但很明顯,這是一種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更不遑論,同一個景區運營可能要受到七八個部門的監管,使項目落地運營工作困難重重,也造成了很多潛在的資源浪費。這種“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讓本該聯動的文旅資源不得不面臨互相掣肘的碎片化困局。
究其根本,政績考核和問責機制,如同干部們心頭的“捆仙索”。有位領導干部甚至直接說:"幫鄰市引流算誰的政績?我們景區投資那么多錢,憑什么給他們導客?"相反,如果是出了問題呢?到底又該如何問責?如何避免各個政府部門“踢皮球”呢?這又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2)零和博弈的困局
零和博弈的困局往往與“劃地而治”的慣性思維并肩而行。正如上文中那位領導干部所說,政績不在我這,就在他那,那我何必為他人做嫁衣呢?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跨區域旅游事故頻發。2023年,A市曾監測到國慶客流將爆滿卻未共享數據。因而,B市未增派接駁車,最終導致萬人滯留。在短期內,這些令人憤怒的事故,似乎是旅客在買單,但長期來看,終將由當地旅游業買單。
△圖為網絡配圖
(3)產業融合的天然壁壘
產業融合無法一蹴而就,因為產業融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天然壁壘,這是一種先天的產業基因沖突。比如農業依賴自然周期,生產慢、風險高,有時難以匹配文旅行業所需的靈活供給;工業追求標準化量產,有時與強調個性化體驗的服務業需求相矛盾。以貴州某苗繡景點為例,當地的景區紀念品經銷商曾要求苗繡非遺傳承人將傳統圖案改編為卡通版,遭到了許多非遺傳承人的抵制和抗拒。同時,文旅產業發展帶來的海量訂單,又時刻沖擊著傳統手工藝人脆弱的承載紅線。這種簡單粗暴的產業疊加,只會讓區域文旅產業更加舉步維艱。
(4)非正式制度的隱形阻力
非正式制度,是指那些沒有明文規定、卻深刻影響人們行為的隱性規則,包括地域情結、行業潛規則、文化偏見、師徒傳承觀念等。它像"透明的墻",雖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實實在在地阻礙區域的合作與發展。以云南普洱茶產業為例,眾所周知,勐海、臨滄、普洱三大核心產區長期陷于"誰更正宗"的爭斗。勐海茶農封鎖/限制開發古樹資源,拒絕外來廠商收購鮮葉;臨滄協會制定"傳統工藝標準",排斥其他產區的發酵技法;普洱部分企業則通過電商平臺舉報競品"非正宗"。這種基于地域保護的非正式規則,很容易導致產業陷入內耗。最終,古樹茶資源利用率不足,終端市場價格混亂,消費者因信任危機轉向紅茶。因此,地方政府應該深刻地認識到,當情感認同凌駕于產業理性時,必將給協同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
△圖為云南普洱茶區圖鑒
3.運營效率低下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文旅產業也面臨多維度的運營壓力。這些壓力既來自行業特性,也來自外部環境。
第一,投資回報壓力大。很多文旅項目往往要5-10年才回本,有些大型的項目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這種長期“入不敷出”的狀態給文旅產業運營商帶來巨大的壓力。
第二,全時淡旺懸殊帶來了巨大的運營壓力。比如一些高海拔景區,夏季旅游熱度爆棚,而冬季受風雪影響,幾乎無法運行。這種“旺季超負荷運轉,淡季設施閑置”的情況,給運營人員配置和平衡帶來巨大挑戰。
第三,運營內容發生了質的改變。近年來,Z世代群體開始在網絡上掌握旅游的話語權。而這一群體高度依賴社交媒體決策,迫使景區從單純的“觀光旅游”宣傳轉向深度的新媒體內容創作。
第四,生態紅線,讓運營單位在“有態度”的同時,也有難度。為了可持續發展,保護綠水青山,中國大部分自然景區都有自己的生態紅線。運營單位必須在紅線內進行景區運營,這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同時,這也迫使運營單位不得不平衡旅游熱度和生態紅線之間的關系。
時至今日,這些痛點問題依舊橫亙在產旅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如何突破這些客觀瓶頸,成為一個地區乃至國家文旅發展的重要關口。
二、破局之道——從困境中如何突圍?
產旅融合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在探索過程中也必然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政府和相關機構只停留在“物理疊加”層面,而并沒有深入思考如何產生“化學反應”。而這樣簡單的“元素堆砌”,并不會實現產業發展的質變,反而會引起產業之間的“排異反應”。因而,本文建議從“產業鏈融合”“供應鏈協調”和“價值鏈賦能”三個方向,深入推進產旅融合發展。
1.產業鏈融合是核心方向
產旅融合的關鍵在于打通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之間的割裂狀態。而以文旅產業為抓手,刺激產業鏈融合,因地制宜,形成"生產+體驗+消費"的閉環,進一步促進經濟良性發展。例如MOKUMOKU農場以文旅產業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沉浸式農旅體驗串聯上下游產業,實現全鏈條融合發展。從文旅端口來看,農場打造啤酒工坊參觀、親子牧場互動、農事體驗等特色項目,吸引游客參與并建立情感連接,為產品直銷創造更舒適更有趣的消費場景。而從產業端口來看,農場以啤酒研發和加工、有機農牧養殖為核心,形成“種養—加工—體驗—銷售”閉環:即自營農田和牧場提供優質原料,現場加工確保產品新鮮度,游客在體驗中自然轉化為消費者;輔之以配套的物流體系保障高效配送,延伸至線上電商和線下市集,拓寬銷售半徑,增強產品品牌影響力。由此可見,產業鏈融合不僅能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還能實現產業的價值倍增。
△圖為MOKUMOKU農場產業鏈全景圖
2.供應鏈協調是關鍵支撐
在大部分區縣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錯配與響應滯后都是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而協調好供應鏈,產業融合發展便成功了一半。比如,某熱點景區運用AI調控索道運力,結合預約數據分流客流,將排隊時間大幅縮短。同時,這一系統還會預估景區人流量,對下一景區進行接待預警。這種“智慧化+區域化”的供應鏈優化,將會有效解決"旺季擁堵、淡季閑置"的難題。
3.價值鏈賦能是重要手段
如果要突破地方文旅對觀光經濟的高度依賴,價值鏈賦能是必不可少的。而價值鏈賦能的核心,是供應鏈升級。以迪士尼為例,時至今日,它都是全球商業史上經久不衰的傳奇。而這種常青的屬性,與它高效高質的供應鏈生態密不可分。它以自身文化IP為錨點,捕捉高價值產業板塊,賦能觀光旅游板塊,成功地締造了“IP創意工廠-衍生內容制造中心-全球發行中心-多元變現矩陣”的全產業周期供應鏈。這樣不僅能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還能保障品牌的高價值與可持續發展。
△圖為迪士尼產業鏈全景圖
然而,上述三個要點,僅是一個方向性的導引策略。在產旅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需要更細致更具有落地性的實操手冊。
晟景結語:
當前文旅產業的困局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物理疊加的產業拼盤終將引發排異反應。破解之道不在技術層面修修補補,而需重構產業邏輯。晟景文旅研究院立足產旅融合新視角,推出系列深度解析文章,解構困局,重構邏輯,探尋破局之道。下一篇,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實踐中推動“產業鏈融合”“供應鏈協調”和“價值鏈賦能”,敬請關注!
| 素材來源:網絡
|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版權,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從本網站轉載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網站無關!